兩化融合指的是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本質是什么呢?
從產品看,工業時代會關心價格(交易價值),通常判斷的是成本、規模與利潤三者的關系。消費者購買的邏輯也是一樣,如果覺得劃算就購買,反之就拒絕購買。但數字時代,人們核心關注的是使用價值,回歸到最本質的需求上,不再為其他的東西支付。
這也是數字時代帶來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即,人們會變得更簡潔。簡潔的生活方式是人們更需要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回歸。從市場看,工業時代大家看到的是大眾市場,而數字時代就是圍繞一個人做到極致,它看到的是細分市場(人人市場)。To C的概念變成了一個人人的概念。產品、市場、客戶、行業的價值理解都發生了的完全不同的改變。
由此你會發現,今天迭代和改變行業的并不都是大企業,更多的是小企業。大企業往往傾向于守住自己原有的優勢、不愿重新定義,是小企業在重新定義行業。因此,企業的大小變得不再重要,因為一旦行業被重新定義,突破邊界、打破了行業游戲規則,大企業會很快遭遇到巨大的挑戰,轉型困難,小企業反而漲勢很猛。
在工業時代制定戰略,大多都是用「比較優勢」和「滿足需求」去做。
以最典型的電腦為例。我們知道,最早是蘋果公司把電腦定位在專業應用領域且不能兼容,空間界定的非常窄。接下來就有人讓它變得兼容,也就是IBM公司。把這個需求滿足了,市場變大了,后來又有人冒出來說既然工作要用到它,那為了方便工作,電腦應變成個人用品,這就是康柏電腦做的事情。又一個人冒出來說電腦不僅僅是個人用品,它應該是個性化定制產品,這就是戴爾。我們認為這樣可以了,但是有人又冒出來,這就是聯想。把電腦做成大眾消費品,人人買得起。這個不斷迭代的過程,都是從滿足人們的需求,并且創造出比較優勢的方向去做,誕生了一個有一個電腦品牌。
電腦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讓我們看到,在工業時代,沿著「比較優勢」+「滿足需求」一路走,你會發現機會一直有。
數字時代的戰略空間當中,「創造需求」的空間比「滿足需求」的空間更大。如今企業間的競爭很難,很大原因就是你并不知道對手是誰,其根本在于對手不需要滿足需求和預測需求,直接「創造需求」就可以了。
所以蘋果決定,不討論PC了,直接開始做移動終端產品,它重新定義電腦的價值,改變從iPad開始。要特別強調的是,數字時代的戰略思考跟工業時代完全不同的,就是起點是你的顧客,從顧客的需求出發,再通過技術的應用,創造性的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