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及“互聯網+”的建設,工信部大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管理融合,經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截至2018年,全國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的企業4809家,貫標企業13120家。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是引導組織強化管理變革、系統推進兩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論,引導企業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創新驅動潛能,推動和實現數據、技術、業務流程、企業結構四要素的互動創新和持續優化,挖掘資源配置能力,夯實新型工業化基礎,搶抓信息化發展機遇,從而幫助企業不斷打造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獲取與其戰略相匹配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實現創新發展、智能發展和綠色發展。
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主動導入積極性不足
盡管工信部采取了多種方式推廣、培訓、輔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但在廣大工業企業,準確理解該體系的不多,而且國內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差別大,兩化融合水平與能力差別更大,44.16%處在起步建設,49.55%單項覆蓋,集成提升和創新突破6.29%,見圖3。這種情況下,企業導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并良好運行,難度大。同時面對不同的管理體系,如質量、環境、職業健康等,不少企業存在著維持證書的念頭,存在著“兩張皮”現象,因而面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建設,也存在著畏難和應付的狀況。
2.企業對體系的認識不足
企業在日常運行中,習慣于以業務為導向,以慣性管理思維運行。而對體系要求的系統化、規范化,執行部門認為多余或者增加負擔。而對于運行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企業認為沒有該體系的要求,企業也會根據市場競爭的需要和企業自身的發展而采取措施,把信息化應用簡單理解成一項工具(當然也會理解成管理工具),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所倡導的導向與原則未真正執行,且該體系所對應建立的某種能力,多體現在過程之中,從而不被重視。
3.服務機構帶來的后遺癥
通過評定的企業大多是在咨詢公司的輔導下完成的。而咨詢公司水平良莠不齊,不少在服務中采用模版格式向企業灌輸,企業也囫圇吞棗,滿足于一堆文件及記錄當中。等評定機構審核結束,證書發放下來,一切萬事大吉,但企業兩化融合建設仍然停留在原來的運行方式中。
從兩化融合管理平臺的情況來看,全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導入并不均衡。該體系從試行到國家標準出臺到目前,多集中在廣東、福建、江蘇、安徽四省,多數省份未導入該體系。然而針對那些未導入的地區來說,其企業發展并不能說不關注兩化融合,相信企業也運用信息化技術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