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加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鼓”)作為在中國經濟發展變革中孕育出的,走在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前列的時代企業,緊跟“智能+”發展趨勢,深入探索和實踐互聯網思維下的服務型制造,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陜鼓“工業服務+能源基礎設施運營板塊”訂貨占銷售訂貨比重已達77.99%。工信部部長苗圩來陜鼓調研時,稱贊陜鼓商業模式轉型思路好,定位準;“陜鼓模式”已兩次寫入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陜鼓正在以智能化、數字化的轉型發展實踐,助推中國制造和工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三位一體”從“制造”邁向“智造”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快速發展,裝備制造行業實現智能制造已成為發展趨勢,也是陜鼓戰略落地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更是陜鼓邁向新時代的重要標志。”陜鼓集團董事長李宏安說。
陜鼓是一家跳出傳統裝備制造國有大型企業。在從單一產品制造向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型過程中,陜鼓已成長為一家產業多元化、國際化的綠色能源企業。近年來,在重大裝備智能制造及服務業的發展趨勢指引下,陜鼓積極探索互聯網思維下的“智能+”模式,推動企業從“制造”邁向“智造”。陜鼓制定的“智能制造實現路徑”包括產品智能化、服務智能化、過程智能化的“三位一體”“智能+”模式。
從2012年開始,陜鼓探索利用工業互聯網,整合自身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借助國家十二五“863”“973”課題,構建了面向設備全生命周期的透平裝備管理體系。2015年至今,陜鼓先后承擔了工信部《動力裝備全生命周期智能設計制造及云服務系統標準驗證》《大型動力裝備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兩個智能制造專項課題研究,以行業生態鏈為主線,涵蓋了陜鼓提出的 “三位一體” 智能化思路;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路徑推進,陜鼓賦能服務型制造轉型,擺脫傳統制造的束縛,以投身更加廣闊的分布式能源領域市場,向智能化、高端化系統解決方案邁進。目前,陜鼓已具備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資質。
圍繞需求 探索智能化系統方案
當今,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正快速融入傳統能源各細分領域。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任務艱巨,挖掘大數據的潛力與價值,提升能源系統的整體水平與綜合效率,正是陜鼓“智能+”的重點發力目標。
“通過服務智能化,進一步完善遠程監測系統,強化EAOC研究,形成用戶問題感知、方案形成與推送的智能化;通過過程智能化,促進精益設計和產業制造智能化的提升,為客戶提供能量轉換領域個性化的、定制化的、系統的解決方案。”李宏安介紹說。陜鼓的戰略定位就是成為分布式能源領域系統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商,而產品和服務的智能化是直擊用戶需求點,為用戶解決切實的設備管理、工藝優化、能源管理等痛點問題。圍繞客戶需求,陜鼓整合自動化、信息化、遠程中心,組建數字化事業部,針對流程工業領域大型裝置系統的問題,展開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的研究;并整合全球資源,形成了陜鼓工研院、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陜鼓歐洲研發中心、分布式能源技術裝備創新中心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智囊”及國際資源平臺,應用轉化智能化前沿科技,形成助力流程工業領域用戶各類裝置自動化程度高,系統能效優化,運行安全環保的系統解決方案。
陜鼓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提高高爐冶煉強度的頂壓能量回收系統”3H-TRT系統,以及開展的國家鼓勵的前沿研發課題——多種工業流程的EAOC(綜合能效分析與運行優化控制)技術研究,就是圍繞流程工業領域裝置的安全運行、能效提升和精準控制優化,在高端智能化的系統解決方案上的深入持續探索。
與此同時,陜鼓還結合流程工業領域客戶專業化、個性化需求,研制出多套一體化機組。如首臺套全國產化36萬噸硝酸四合一機組,通過先進可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控制算法,實現了智能化故障診斷與控制功能有效結合,能效控制與機組控制的有機結合,裝置工藝技術與機組控制技術的有機結合,不僅為客戶裝置優化改造、提質增效提供了智能化的系統解決方案,也成為帶動未來分布式能源產業發展的著力點。
能源互聯 踐行綠色節能工業理念
由陜鼓首家創新開發的,實現能源系統“九聯供”的“能源互聯島”全球運營中心,是陜鼓圍繞大數據時代企業轉型的又一探索實踐。工業互聯網時代下,陜鼓牢牢把握行業趨勢,基于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平臺,形成了設備、金融、服務、運營、EPC五大核心能力,聚焦分布式能源領域,“陜鼓打造的能源互聯島全球運營中心,是根據用戶側精準需求分析,結合供給側的資源稟賦和互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按時、按需、按質向用戶端提供分布式清潔能源智能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李宏安這樣說。
通過能源系統“九聯供”,陜鼓在工業園區實現了冷、熱、電、風、水、廢、消防、安防、監控的智能化管理,并實現了土地集約、運營集約、功能集約、設備集約“四大資源集約化”。能源互聯島全球運營中心投運以來,能耗大幅下降,2017年萬元產值能耗為14.99千克標煤/萬元,2018年萬元產值能耗已降為9.06千克標煤/萬元,成為全球透平行業耗能最低、排放最少的智能制造基地,實現了工業園區能源規劃及綜合利用“綠效應”。
目前,依托能源互聯島技術,陜鼓對其國內運營的10個空分氣體廠、5個污水處理廠、2個分布式一體化模式發電廠等項目實現了能源系統互聯,并在國內外用戶的1200套動力裝備上配套安裝了遠程監測和故障診斷系統,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實現系統大數據互聯,為傳統制造業插上了堅實的智能化“翅膀”。
如今,5G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帶來新一輪萬物互聯的機遇和挑戰。瞄準新時代的新方向,陜鼓正在深化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發動機,以“智能制造和資本金融”為兩翼的“一機兩翼”戰略舉措,在數字化的持續探索實踐中,開發更加智能化的系統解決方案,實現無人值守或少人值守,與金融杠桿同行撬動市場,創造和引領客戶需求,助力企業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升級。
“未來,陜鼓將進一步踐行‘智能+’的服務型制造轉型,推進網絡研發、數字產品、數字服務和能源互聯島全球運營中心等數字化研究,讓數字化服務于企業,服務于客戶,助力工業經濟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李宏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