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工業化4.0的時代,國家在“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部署中,強烈推進“兩化融合”戰略,不管是國防工業企業,還是民企私營創造型的企業,都能通過兩化融合提升企業能力,推動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產量。
這些年,經過行業主管部門、地方、企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國已形成了多方協同、多層級聯動推動融合發展的局面。據了解,截至2018年9月中旬,我國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近40%,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67.4%和48.4%。2017年還成立了全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應該說,這些成績可喜可賀,對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開展兩化融合的作用
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很多國家都在加緊布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傳統數字化轉型、新技術新業態、信息服務等方面建設。
在這之中,兩化融合為發展壯大數字經濟提供了不竭動力。經過長期積累,我國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特別是,信息通信技術迅猛發展,我國數字經濟加速成長,融合領域不斷拓展,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變量。
通過兩化融合,能夠促進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推動數字經濟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發展,不斷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兩化融合也是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有力保障,會不斷促進企業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成本、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推動我國技術、品牌、市場更深更廣融入全球供給體系,推動中國產品、中國企業、中國制造更多地在價值鏈高端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從技術、標準、規則的模仿者、跟蹤者、遵守者逐步轉變為趕超者、創制者、引領者。
建立階段——把握“戰略循環”,明確與企業戰略相匹配的可持續競爭優勢需求,通過打造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實現戰略規劃落地,理論與實際才會更好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