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發展形勢稱之為兩化融合,國家發展之根本先要從制造業開始著手,制造業是傳統行業,比較依賴人工制作,如果將制造業與信息化結合,與大數據、云平臺、智能系統相結合,以機器自動化代替人工,提高效率減少成本,這就是兩化融合最直觀的作用。
“現代制造業漸趨復雜,研發、設計等需要專業化和科研機構承擔,產品營銷往往又與重大工程相結合,離開服務業,制造業自身發展將受到制約。”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表示,當前,制造業發展面臨動力不足等困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不夠。很多企業業務還屬于傳統鑄造,不了解工程需求,產品銷售困難,附加值難以提高。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從制造業本身出發補齊短板,還要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研究室主任付保宗指出,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中間是加工制造,左右兩端是服務業制造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頭一抓才能把產業拎起來”。
如何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多搭建一些公共服務平臺,讓制造型和服務型企業之間供需順暢對接。“制造業企業進入服務業還存在一些有形和無形壁壘,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發、放寬市場準入,讓更多制造業企業有機會參與到生產性服務領域”。
“融合發展不是將這些功能都集中在大企業。不改變封閉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劉戒驕說,要重點加快發展專業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鼓勵制造業企業與專業服務業企業交流合作,改善合作環境。
“制造強國涵蓋范圍應該更廣。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而要發揮乘數效應,實現聚合效應。”
兩化融合的作用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制定實施將有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可引導企業系統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兩化融合管理機制,有效解決信息時代產業轉型升級“怎么干”、“怎么干好”的問題。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內容凝聚了我國廣大企業幾十年信息化發展歷程中積累的技術應用成果和管理創新經驗,在實踐中的應用成效初顯。當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已經具備良好的產業應用和普及推廣基礎,社會認可度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將在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創新發展中發揮重要的規范引導作用,《基礎和術語》、《要求》兩項國家標準的發布實施恰逢其時,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助力兩化深度融合大有可為。